奉化布龙是宁波市奉化区的一个特色舞蹈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南宋年间,表演形式也是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和传承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舞蹈表演吧!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中国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奉化布龙具有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的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奉化布龙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较为紧凑。
历史渊源
奉化布龙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中国南宋时期,《奉化市志》记载:“南宋时期奉化境内已有舞龙,俗称滚龙灯、盘龙灯,初为谷龙、稻草龙,后在草龙上盖上青色或黄色龙衣布,逐渐演变为竹篾扎龙头、龙脚、龙尾,裹以色布的布龙。”
舞蹈特色
奉化布龙舞蹈的风格特点可归纳为两句话,即“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所谓“人紧龙也圆”,指的是龙的形象。布龙舞得圆不圆是衡量布龙特别是九节龙舞蹈技巧水平的主要标准。
龙舞得越圆,说明技巧越高。如果舞得不圆,就会成为一条“瘪龙”。如“快跳龙”,每跳一次,整条龙在演员脚下依次越过一次,龙犹如成了一个“活的圆圈”,不断地翻滚着,越快越圆越美。
在舞动时,除了三个过渡动作外,龙头手都要转身与后面舞龙身者对面而舞,这是奉化布龙区别于其它布龙的主要特征,也是奉化布龙舞得“圆”舞得“紧”的主要技巧所在。舞动时,龙头手若跑到第三节身后抠绕出来,舞第二节的人则要紧跟舞龙头的路线,紧追不舍,后六节舞龙身的也必须左、右小跑,舞龙尾者就要连跑带跳按龙头舞动的幅度个个“到位”,人才能跟得“紧”,龙才能舞得“圆”。
“龙飞人亦舞”是奉化布龙的又一特色。九节龙中,二十四个动作套路有十五个是舞龙者也有舞蹈的。如“搁脚龙”,双数舞龙者单腿跪地,单数舞龙者一脚搁在双数膝盖上而舞龙。“背摇船”除龙头手外,全体横躺地上,用弓背摇动的力量舞动龙身。“快跳龙”和“游龙跳”是龙在舞动时,人依次在龙身上跳跃而过。这些人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流动中进行,加上舞动时速度快,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也较为紧凑,舞动时龙身迎风,呼呼有声。
舞蹈动作
奉化布龙变化多端,整个舞蹈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二十余个套路。特点之一是没有“龙珠”,而以龙头手为指挥,动作随着龙头的变化而变化。十二节以上的布龙,由于道具大而笨重,只能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而九节龙则动作多且能较活泼地表现出龙的各种活动姿态。
当然,奉化布龙舞法也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原来九节龙的动作也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大游龙”“小游龙”“龙钻尾”“龙戏尾”等十个以内的动作。后来在条宅村的陈世雄、陈宁康、范成茂等老艺人的创作下,奉化布龙的表演动作逐步增多和丰富,发展为较高的龙舞表演技巧,其一般有二十四个舞蹈动作套路和三个过渡动作,如“盘龙”“龙抓身”“挨背龙”“搁脚龙”“左右跳”“套头龙”“游龙抱身”“龙脱壳”“龙翻身”“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满天龙”“摇船龙”“游龙跳”等。其中许多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技巧,都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在舞蹈实践中创作出来的。
伴奏音乐
奉化布龙的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开始完全是打击乐,后又加入民族管弦乐。据民间艺人介绍,以前的龙灯锣鼓只用两面大小不同的锣组成,由一人敲打。后来逐渐增加至大小不同的三面、四面、五面,直至后来普遍使用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