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从来就能歌善舞,彝剧历史悠久,是当地的传统戏剧,今天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彝剧、
彝剧
彝剧,是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
楚雄彝族从来就能歌善舞。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杳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他一些长诗,就是以说唱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双柏县的彝族聚居区,一位名叫李二多的民间芤人,根据《毕摩经》中的一则故事,改编演出了二人说唱节目《阿左分家》,角色不固定,说彝语,唱彝调,跳彝舞,在羊皮鼓伴奏下,边舞边跳。稍后,在楚雄县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民间艺人创作演出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大王操兵》,虽然采用了一些戏曲形式,但演员说的是彝腔汉话,跳的是彝族舞蹈,反映的基本上是当时的彝族生活。
1956年,大姚县昙华山成立了麻杆房俱乐部,杨森等一批彝族青年运用歌、舞、白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创作演出了《狼来拖羊》、《积肥》、《卖肥猪》、《歌唱合作社》、《牧羊在林中》、《羊夜羊吃》等一批用彝语、彝调、彝舞表演的文艺节目。之后,杨森等人又创作编排了彝剧《曼么与玛若》,连同原来的《半夜羊叫》,一起参加了1962年的云南省首届民族戏剧会演,同样获得了成功。
此外,在舞蹈、服蹈、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表演者注意吸收别的戏剧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彝剧的艺术表现力。1985年楚雄州彝剧团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戏剧汇演,演出了《银锁》、《篾独尼闹店》(后改为《闹店》)、《跳歌场上》、《春荡彝山》4个彝剧。《跳歌场人》、《掌火人》、《银锁》、《曼么与玛若》、《歌场两亲家》、《查德恩塔》等一批彝剧分别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录像演出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奖和云南省现代戏创作剧目奖。到目前为止,彝剧已创刊作出了60多个剧目。彝剧这朵诞生在楚雄彝山的民族戏剧的鲜花,如千里彝山盛开不败的马樱花,越开越艳。
彝剧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彝剧十分重视用音乐来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围绕不同曲调、唱腔,进一步以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族音乐来表现内容。它采用彝族民间口语演出,注意突出彝族对话时常用比喻的特点,含蓄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场上对白时使用汉语彝腔,尤能凸显彝族白话中的幽默感。
彝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出所用道具都是当地彝族人民常用的劳动工具,服装、头饰则是彝族妇女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它真实地表现了彝族的社会生活,展现出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在少数民族艺术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