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雅隆扎西雪巴,是西藏地区传统戏剧——藏戏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藏戏的藏语名叫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一起和本地屋的小编看看具体的介绍吧!
雅隆扎西雪巴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关于演出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
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装,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顿节”是藏戏班子纷纷演出的日子,故雪顿节有“藏戏节”之称。
雅隆扎西雪巴鼓钹伴奏、唱腔、服饰等与西藏其他藏戏不同。在表演过程中“唉哈哈哈哈”的叫声,表现的是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看了自创的藏戏时满意地发出笑声的情形。
雅隆扎西雪巴属藏戏白面具流派中的黄面具戏种。
扎西雪巴最初是指演出该戏的所在地名——扎西雪巴村(今乃东县昌珠镇扎西曲登居委会),之后,慢慢演变成此剧团的名称和戏名。其名称是以本地五个极具吉祥意义的名称而定,即:扎西雪巴(村名)、扎西妥门(村名)、扎西桑巴(桥名)、扎西孜(宗名)、扎西曲登(寺名)。
在五世达赖时期,雅隆扎西雪巴每年必须前往拉萨参加“哲蚌雪顿”的藏戏演出,支藏戏差。这期间还需到拉萨的各寺院和部分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府邸进行表演。
每年藏历一月四日(藏历年期间)到架桑寺献演。
雅隆扎西雪巴的特点
雅隆扎西雪巴的唱腔曲调和唱词道白不同于其他藏戏,演员所戴的面具均属黄面具。演出时,演员头戴面具,进行简单的化妆后,随着锣鼓节奏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除演出折子戏外,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顿”或“温白顿”,是出场仪式;第二部分叫“雄”也就是正戏;第三部分叫“扎西”,是演出终结的祝愿,同时接受主人或观众的捐赠。
公元十五世纪曾组建过雅隆扎西雪巴演出队,当时有17人组成,均为男子。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雅隆扎西雪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1987年组建了一支由28人组成的演出队,在藏历新年、望果节、文化节、迎接贵宾、物资交流会等重大节庆时演出,取得了优异成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帕查麻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