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津这座城市的街头美食有点令人生畏,这也是天津独有的风味小吃炸蚂蚱,其实就是蝗虫,也许是为了消灭蝗虫的危害,天津才开始吃起油炸蚂蚱。最有趣的是这道菜还有个听起来相当有趣的菜名,叫做“飞蝗腾达”。
经常看古装剧的人想必都听说过这样的一个词,那就是“蝗灾”,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昆虫,到了现在却被天津人做成了一道美味的小吃端上了餐桌供人享用,其具体的做法十分的简单,只需将捉来的蚂蚱去掉翅腿,穿竹签上以碳火慢烤,烤时蚂蚱上要刷匀食用油,以保证烤出的蚂蚱外焦里嫩,每天能卖几百斤。
油炸蚂蚱是天津独有的一道风味小吃。蚂蚱,学名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极大。蝗灾袭来,片刻工夫,遮天盖地的蚂炸会把地里的庄稼吃得净光。从前,北方的农村深受其害,天津人竟恨到"剥其皮,食其肉"的程度。久而久之,蝗虫没有根除,却吃出一道名特小吃来。逛津城,不吃油炸蚂蚱,是一大憾事。
天津人吃蚂蚱,由来已久。天津自古为退海之地,易于蚂蚱生长繁殖,因而蝗灾不断,严重时,“蝗虫蔽天,食禾殆尽”。天津志书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元年,北方屡有蝗灾。当时天津人遇有蝗蝻,就行捕食,也有做熟制干出卖者。”这可能是天津人兴起吃炸蚂蚱风俗的最早记录。清代名士周楚良云:“不需刘猛将军捕,食尽蝗虫保一方。”
除了烤蚂蚱,津门百姓喜吃“油炸货”,从炸鱼炸虾到炸螃蟹,从果仁儿卷圈儿到老虎豆,其实最好吃的还是炸蚂蚱。中秋时节,蚂蚱吃了新熟粮谷,日益肥满,正是受吃之时。过早,蚂蚱不肥没子;过晚,蚂蚱老了,皮厚不好吃。天津人每逢其时便大量捕捉,既可现吃现炸,也可用开水煮焯后晾透,存储至冬季食用。尤其是油炸满子的“青头愣”,用热大饼一卷,其香无比。难怪津门百姓留下一句歇后语:“烙饼炸蚂蚱――家(夹)吃去”。
1898年版《津门纪略》食品门著名食物栏目中记载“炸蚂蚱:鼓楼北于十”与其他十九家“著名食物”并列。蝗虫虽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但作为食物,秋季蚂蚱高蛋白、低脂肪,其虫卵中含丰富的卵磷脂,对增进人的记忆大有裨益。当时的天津人虽不懂这样高深的道理,但油炸料烹制法,却符合食疗保健的原理。
近些年来,连年干旱,蚂蚱也成了稀罕物。沿街制售炸蚂蚱的商贩没有了,走街串巷的小贩也不见了,只有特色饭店或农家院时有炸蚂蚱出售。
每逢中秋季节,蚂蚱吃了新熟的粮食,日益肥满,是蚂蚱最受吃的时候。过早,蚂蚱不肥没有子;过晚,蚂蚱老了,皮厚不好吃。油炸蚂蚱的具体制作方法:将活蚂蚱的翅膀揪去,去掉大腿;油锅烧至滚开时,把蚂蚱炸到发黄褐色捞出去油。预先备好放有酱油、醋、香油的瓦盆,里面放些切成丝的葱、蒜作料。炸好的蚂蚱泡在瓦盆里,捞两下即拿出来,空干。卖时,表面再加一点葱、蒜丝。油炸蚂蚱,肥而不腻,又酥又香又脆,如果夹在刚刚烙熟的热饼里,那真是满口异香,味道好极了。所以天津卫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烙饼卷油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光绪年间,鼓楼北"于十"的油炸蚂蚱很有名气,妇孺皆知。后来西门内沈家栅栏有一个摆摊的,蚂蚱炸成通红色,味道更好。每当傍晚,常见下层市民买上一包炸蚂炸,再来二两直沽老白干,坐在院里或马路边,边喝酒边品尝,颇能表现天津人的饮食特色。后来,人们把活蚂蚱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晒干或晾干,存放到冬季炸着吃,其味道也甚为鲜美。
建国后,由于政府领导农民根治蝗灾的巨大成功,油炸蚂蚱这道风味小吃在津断档多年。近来,在街头巷尾,偶尔也能遇到卖油炸蚂蚱的小店铺。
上一篇:独流老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