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所有的小吃,都来自于民间。不错,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平民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
典故源自台湾早期农业社会,是当时的主妇煮给农耕者的面食。为了便利多人享受,通常煮成一大锅,并丢入蚵仔以增加营养,后流传到各地,人们加入了大肠、肉羹等材料。
大肠面线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而且卤过的大肠没剩太多油脂,的人也可以吃哦。
猪大肠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口渴、脱肛、痔疮、便血、便秘等症。
风味无论是黄面线或红面线,烹调大肠面线都以手工制作最能凸现美味,因手工独有的揉、拉、搓、甩等过程,使面煮起来不易烂、入味、有咬劲。另外,头汤也是构成美味的重要一环,头汤用猪大骨汤,材料可加入蚵仔、大肠、小贡丸、竹笋、酸菜等。
正宗的台湾面线店是西门町的阿宗面线,店铺很小,甚至大家要站着吃,即使这样,朋友每次经过,也都要买上一碗。面线细如粉丝,但细而不烂,入口弹牙,极有韧性,吃起来却又黏黏糯糯,据说台湾的这种红面线,即使煮上24个小时,也不会融化,而且时间煮越久,越入味。
面线的正宗吃法,是要分为三个层次来吃,先是吃原味,感受一下正宗台湾面线的质感和汤底的柴鱼香;第二层加入两滴台湾乌醋,酸甜的味道慢慢刺激味蕾;最后加入他们自己腌制的辣萝卜,口感又逐步提升了,进入了另一个层次。
蚵仔面线实际上已经变成为大肠面线,可以在面线糊里放入大肠、虾仁、猪肝等等。看似一小碗,但吃到肚子里,却有满满的饱腹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