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礼歌》是四川省凉山的嫁娶种的重要歌曲,参与人数很多,气氛热闹,是在新娘出嫁前一天会表演的节目,是彝族婚礼重要的环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欢快喜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特色重要歌曲吧!
彝族《婚礼歌》
凉山彝族嫁娶过程中演唱《婚礼歌》,是彝族婚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参与人数众多,男女老少皆可。新娘出嫁前3—5天,寨子里的亲朋好友(由妇女组成)聚集到新娘家,即开始演唱娱乐,直到深夜才散去。气氛最浓、最热闹的是在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当晚,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开导,以《阿嫫尼惹》开始传唱,随之《阿姨阿支》、《玻哈牛牛》、《喳扎喂洛左》等对唱相继展开。表演者身着盛装,或歌或舞,构成了一幅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历史渊源
彝族婚礼歌是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的变迁发展,在古代岁月的流逝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从社会发展和人类婚姻的演进过程进行考察,从凉山彝族婚礼歌所反映出的内容实质作逆向探讨,寻找出它产生年代的必然联系。彝族婚礼歌(这里主要指新娘出嫁前唱的)以《阿嫫尼惹》、《热打》为代表。这些歌全部的可以说是核心的内容,反映的是彝族妇女在凉山父系氏族奴隶制的低下地位,从出生到出嫁直到人生终结的不幸历程。它不可能产生在原始公社、母系制时代,应是在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人类婚姻也从对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时代。随着父系氏族奴隶制的确立,构建起父系氏族制的婚、丧礼仪习规,婚礼歌所表现的哭诉、悲泣、不满、诅咒、1,也随着岁月的无情荡涤,被婚礼习规所兼容,成为了礼仪与习俗的组成部分。在一代代彝族妇女呕心沥血吟唱中,婚礼歌的内容、题材、曲目不断丰富而成熟。
主要内容
越西彝族《婚礼歌》是以《阿嫫尼惹》、《阿姨阿支》、《阿嫫嫫果》(又叫《热达》)、《玻哈牛牛》、《喳扎喂洛左》等为代表的一组叙事、抒情长歌。它以一个彝族妇女的出生、成长、婚嫁、归宿为时间线索,这既是事物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必然规律也暗示了一个民族不断对命运抗争过程。
特点
1、是彝族婚礼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和民俗活动,参与人数众多,持续时间长,气氛浓烈而隆重。
2、以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妇女为主导,引导着整个传唱的过程。
3、表演形式以唱为主,一人领唱,一人或众人应合。唱时还辅以舞动披毡转体对舞的表演。还有“斗嘴”咏诵的形式。
上一篇:义诺彝族民歌
下一篇: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