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玉木偶是陕西省周至县的传统戏剧艺术。木偶戏是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是人们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据现存资料考证,木偶戏也叫傀儡戏,历史悠久,最早的木偶可能与丧葬有关,1978年山东汉墓出土有汉代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大玉木偶在清宣统年间由木偶艺人唐老八传至该村黄新民、郭九成、郭成林、郭兴娃等。大玉木偶由清宣统年间经漫长的发展由散到集中,由兴到衰。现有表演、雕刻艺人,30余人。周至大玉木偶戏至今仍活跃于群众之间。
制作工艺
由木偶制作和木偶表演两部分组成。
首先要制作木偶,包括选料、三雕七画阶段和雕绘结合阶段。选料以直径6-7寸柳木为主,掏空木料,装眼、装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部(造型),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
表演形式
木偶表演是文武场面乐器与真人表演相融,乐器主要有四面鼓(即报鼓)干鼓、战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铙(也称铰子)、小铙(也称煽子)、板胡、二胡、洋琴、斗翁、大提琴、笛、唢呐、号等。表演以秦腔为主,主要剧目有《白丁本》《春秋传》《下河东》《兴汉图》《四贤册》等近30本。
周至大玉木偶戏是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发展及地方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周至大玉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对秦腔的表演、木刻艺术和社会发展中传统剧目的传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