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
古代民间祭祀活动
图灵科科
2022-07-01
0
地区:陕西 西安 类型:民俗

斗门石婆庙会七夕传说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农历正月十七牛郎织女结婚日、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日,当地群众举行大型祭祀石爷石婆活动,陕西省西安八区四县及咸阳、宝鸡、渭南等周边地区群众纷纷参加,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从此形成的牛郎织女“七夕”传说及祭祀活动、“乞巧”活动经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播,已流传至海内外,这一活动一直传承至今。是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

历史渊源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0。”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西汉牛郎、织女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凿昆明池。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牛郎织女神话美妙传说从此由天上来到人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东汉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它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基本特征

1、根植于民间,流传时间悠久,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从《诗经》对牛郎、织女星座描述开始,到西汉传说形成,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播形式也最为丰富,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绘画、剪纸等,几乎涉及了艺术领域中所有主要的艺术形式,仅《全唐诗》就有上千首描写牛郎织女的诗歌,牛郎织女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现象。

2、流传区域广泛,远播世界。牛郎织女从诞生之日起,向国内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并同时形成了影响巨大的七夕节。在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惟独牛郎织女有民间传统节日这个特殊的传播载体和文化现象,不仅国内,东南亚、日本等国民间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传统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符合传统审美心理。牛郎织女由星名演变成了男耕女织、活生生的人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对神话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一千多年来,牛郎织女故事所以能得到不断流传,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故事的具体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集中体现了农耕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4、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忠贞、自由、平等、互爱、悲剧色彩、团圆结局等伦理观念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和价值规范,追求真正的爱情,要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具有传承性、民族性,不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影视、绘画等艺术创作的原形,而且对构建民众和谐的世俗生活秩序意义深远。

5、牛郎织女故事及其衍生的节日,对推进农耕文明及民间文学、曲艺及其工艺美术等活动的繁荣功不可没。

主要价值

1、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可谓家喻户晓。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在牛郎织女身上寄托了中国人的爱情理想,始终颂扬着中华民族历代民众为爱情坚贞、婚姻自由而奋斗牺牲的精神。这是一种非物质、纯精神的爱情观,震撼人心,优美迷人,它代表了传统文化中最纯正的精神,为中华儿女争取爱情与婚姻自由的斗争,潜移默化地发挥唤起觉醒意识的重要作用。

2、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歌颂心灵手巧的天仙织女,当然也歌颂勤劳朴实的牛郎。人们向织女乞巧、乞美,一直是七夕活动的传统内容。这个故事,和现代社会法制是相吻合的,和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也是完全相符的,与整个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相符的。歌颂爱情的忠贞,家庭的美满幸福,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3、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

4、牛郎织女故事证明,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生活怎样进步,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愿是不变的,衡量真善美的标准是不变的,爱情婚姻仍在人民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民间文化市场大有潜力可挖,蕴藏着丰富的商机。从文化角度来说,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可以推动诗词、对联、书法、美术、摄影、戏剧、影视等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大规模的文艺展演活动的开展,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对落实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玫瑰绿豆糕

下一篇:西安都城隍庙民俗

相关内容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是广为大众所推崇的一种文化...
2020-03-05
槚山皮影戏
槚山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
2021-11-16
麻仁奶糖
麻仁奶糖是湖南长沙的一个特色小吃,原料很丰富,制作工序也很复...
2021-12-29
火宫殿
火宫殿是长沙天心区传承民俗文化得大众场所,有着风味小吃,也有...
2020-03-17
八角溪茶叶
八角溪茶叶是日常中十分常见的风味饮品,也是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
2021-08-24
金汤牛鞭
金汤牛鞭是一道十分鲜美可口的汤汁,也是滋补养颜的佳品名汤,其...
2023-07-07
蚕豆气饭
蚕豆气饭是一道十分爽嫩可口的美味主食,也是值得人品尝的风味名...
2023-04-07
砂仁糕
砂仁糕是糕点中十分稀有的一款美食,也是广为群众所喜爱的佳品名...
2021-09-07
南音说唱
南音说唱是用广州方言进行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流行于珠三角地区...
2020-05-02

热门资讯

水晶莲菜饼 水晶莲菜饼是用面粉和莲菜所制作而成的一道风味美食,饼中的馅料也是十分的丰富,经过高温的油炸之后,饼的...
周至龙灯 周至龙灯是一项珍贵的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龙舞艺术的存在也是文化的象征和传承,它更是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
临潼柿子糊塌 柿子糊塌是种很好吃的小吃,这种糊塌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炸着吃,口味都很好。味道香,颜色好看,吃在嘴里软...
枣沫糊 枣沫糊是陕西西安的一个传统小吃,味道鲜美,清爽可口,是当地的著名的风味小吃,有着滋补的功效,做法很简...
关中扯面 关中扯面是陕西西安的一个地道传统面食,源于周朝年间,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面条,做法也是很简单...
户县摆汤面 户县摆汤面是陕西西安的一个特色面食,做法很独特,调料也很精细,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吃起来酸香可口...
炒穰皮 炒穰皮是陕西西安民间的一道独特的美食,香浓脆筋,材料很简单,做法也是很简单,是当地家常的一个菜肴,为...
秦味腊汁肉 腊肉是用上好的煮杀了之后清理干净把它放在火上烤完,然后悬挂在梁的一种肉类食品,其口味独特,肉质鲜美有...
秦镇凉皮 秦镇凉皮是西安常见的传统菜品,由大米做成,可以加自己喜欢的辅料,风味独特,浇上辣椒油别具一番风味,有...
贵妃饼 贵妃饼是陕西西安的传统小吃,有着千年的历史,是起源于唐朝年间的宫廷小吃,酥脆松软,形状圆润,咸甜可口...
周至道情 周至道情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音乐古朴优雅、清丽、委婉,剧情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引人入胜。 道情是...
樊记肉加馍 到西安肯定要吃一次肉夹馍,小编推荐陕西的樊记肉加馍,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最正宗的,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何家营鼓乐 传承的“大唐遗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在神禾塬畔,潏...
三皮丝 三皮丝是陕西的一个特色的菜肴,起源于唐朝年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口感很香脆,是佐酒的佳肴,制作方式很简...
周至庙会 古庙会 一是为纪念重大的历史事件兴起的集会;二是因生产、生活所需而立的会,较大的古会有:集贤乡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