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转花灯是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它的制作工艺也是十分的精湛,所选用的材料也是较为丰富,展现的花灯技术更是匠心独运,精巧非常,成品的花灯更成为一种文化瑰宝,表演的形式更是十分的别具一格,灯光更是十分的炫彩,场面也是十分的壮观,下面就由本地屋的小编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河津转花灯的民间艺术吧!
河津转花灯
转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系当地民间艺人根据风车原理研制而成,其制作工艺包括编制、剪纸、裱糊、仿生、木工装饰等步骤,涉及几何、舞蹈美学、动力、热力等多种学科原理,起初只有单转或双转,后逐渐发展到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花灯同时在一个灯架上转动。
制作
圈上各用两根宽1厘米的竹板扎个十字交叉的肋条,再把两个圆圈用5至7根宽1厘米、长10至12厘米支撑的竹板绑扎牢固,并在灯体周围扎5至7个风耳。然后,找正中心钻轴孔,孔内穿一根∪字型转轴,在∪型处扎上玉米芯或用竹筒或铁皮做的蜡台。
表演
表演时,队伍雄壮,有时多达数百人,艺人们各持一灯架,身穿马童装,头扎英雄巾,佩戴马铃,劲吹—口哨,碎步行进。队首由一人持火球向导,整个表演锣鼓震天,唢呐嘹亮,灯光绚丽辉煌,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