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马灯舞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一般用于元宵节庆庙会中。主要盛行于松江区新浜镇,历史上曾有“山歌马灯乡”之称。
元宵佳节来临之际,松江区新浜镇举行了一场热闹的花篮马灯舞表演。台上的表演者和台下的观众中,除了众多中老年村民,还有不少“80后”年轻村民。
依照传统,花篮马灯舞多表演 《水浒》、《白蛇传》、《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传统剧目。只见演员们身穿传统戏服,扮演法海、吕纯阳、李三娘、白娘娘、头马等角色。他们手持花篮、彩马、水担、合钵、黄绸大伞等道具,在民间打击乐“七字锣”时而轻缓、时而有力的伴奏下,不断变化表演动作和队形。先是法海手持金钵登台亮相,身后白娘子带领众姑娘,手持粉红色宫灯翩翩起舞。随着音乐节奏变化,马灯队伍一会双推磨、串如意,一会打回龙、蛇蜕壳,传统阵法一一亮相,把篷船借伞和断桥相会等传奇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
花篮马灯舞传承人郁跃峰介绍,新浜花篮马灯舞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盛行的松江区新浜镇,历史上曾有“山歌马灯乡”之称。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队伍在新浜地区遭遇围剿,将士们骑上战马、挑起营灯、敲锣打鼓,震慑敌人,击退了官兵。为纪念这次战斗,当地逐渐演化出串马灯这种表演形式。以前每逢元宵佳节,新浜都会组织灯队,一般先在庙场齐灯串舞,然后逐家登门,村民们则家家煮菜备酒,邀集亲友前来观赏,并备好“红纸包”馈赠灯队。每到夜晚,在锣鼓声中,马灯、花篮纷纷亮起灯火,村庄灯光闪烁,整个活动要持续到正月底才收灯结束。
全镇每村都有串马灯,每逢元宵佳节,村村组织灯队,一般第一夜先在庙场齐灯串舞,点灯的火种要从庙里迎请,然后进入本村逐家登门。村民们则家家煮菜备酒,邀集亲友前来观赏和品尝,并备好“红纸包”,馈赠灯队。第二夜起按邀发帖子为序,开始去别村相互串舞。每到夜晚,在敲打的锣鼓声中,马、花篮纷纷亮起灯火,村庄灯光闪烁,时隐时现,五光十色,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整个活动要持续到正月底才收灯结束。
花篮马灯舞初期只有4马4花篮。灯队身穿戏装,扮演《水浒》、《白蛇传》、《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剧目中的角色。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充实,出现了6马6花篮、8马8花篮等,甚至有2支灯队混合会串的情景。为了便于队形变位有条不紊,又增添了黄绸大撑伞8顶,身穿彩衣的伞灯女8人及身穿彩衣、手提花篮的花灯女8人。灯队中的女角均由男性装扮。在表演形式上,开始仅借用“-”的点数而变化的各种队型和称呼。后又穿插了“被拍”、“碗架”、“双推磨”、“里路城”、“外路城”、“野猫洞”、“大定胜”、“六疙瘩”、“打回龙”、“嵌宝如意”、“断桥相会”等31种图案。当地的民间顺口溜将之形容为“嵌宝如意野猫洞,八角落线大定胜,碗架被拍打回空,断桥相会双推磨,天地银鹅至尊宝,梅花长三加板凳”。
花篮马灯舞一般在晚间出灯,灯队手执花篮、彩马、水担、合钵、药箱、黄绸大伞等道具,点燃小红烛,在民间打击乐“七字锣”时急时缓的伴奏中,不断变幻队型节奏,0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