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说书是浦东地区流行的说书方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说书注重情节,且节奏比较快,是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原本发源于上海浦东,后来流行于上海市以及周边等地,一起和本地屋的小编看看具体的介绍吧!
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浦东说书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
浦东说书是钹子书的一支,有“小书”和“大书”之分。又说又唱、用钹子敲打的浦东说书,一般称为“小书”;只说不唱的浦东说书谓“大书”,又称沪书、上海评话。
浦东说书起源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用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说、自唱,其内容都是佛法和经文,其旋律既汇集了浦东的山歌、田歌、盐歌、渔歌,又融入了源于佛教音乐的莲花落,逐渐变成摆脱“梵呗”即传统佛教音乐的“因果调”,故浦东说书最初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
艺术特点
浦东说书以浦东方言表演,用钹子伴奏,以醒木、折扇、手帕为辅助道具。传统的表演形式一般为单人坐唱,演员身着长衫,演出开始用竹筷敲钹子唱四句诗或词,再唱开篇,后说长篇正本,在长篇时开头也是唱一段,长篇以说为主,时有穿插唱。解放后经过改革,增添弦乐伴奏,并有群唱、表演唱等形式出现。
代表曲目
《绿牡丹》《红蝴蝶》《施公案》《三看御妹》《寿字帕》《英烈》《四平杰》《明清三侠剑》《包公》《彭公》《施公》《杨家将》《八窍珠》《白玉燕》《呼家将》《水浒》《粉妆楼》《金台传》《飞龙传》《七侠五义》、《双珠球》《隋唐》《大红袍》《五虎平西》《三门街》《岳飞》《天宝图》《地宝图》《狄青平西》《济公》《孟丽君》、《马永贞》《霍元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