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家专门做酱油的老字号,历史悠久,纯手工制造酱油,让本地屋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下吧!
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
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是上海本帮传统酱油酿造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钱万隆酱园始创于1880年,是当时的“官酱园”。其酱油酿造工艺经三代传人的持续研究,至民国初年大成,生产出了“晒街油”、“晒卫油”,前者要放在大缸内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翻滚起沫,生产周期长达两年之久才能酿成。特晒酱油色泽红褐,酱香浓郁,体态醇厚,久贮不变。
钱万隆酱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钱万隆酱园的创始人钱锦南,当时是“奉南川”三县的著名绅士,也是唯一的戴红顶子花翎头衔、穿黄马夹经商的“浦东人”。他依靠外号叫“牛肉老五”的朋友的官场势力,于光绪五年(1880年)合伙在上海南市磨坊弄开设“万隆酱园”,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声誉良好,当年江浙两省衙门颁发的青龙招牌上刻有“官酱园”三个金字(这块古老的招牌历尽劫难,在“破四旧”中,是老工人藏在木匠间的刨花堆里才得以保留至今的)。
制作工艺
钱万隆酱园是清末沪上本帮、盐帮、宁帮三大酱作业的本帮帮派酱作工艺。
传统工艺
棒敲制曲,土灶蒸料,木架机压渣,酱色靠自测,咸淡嘴品尝,发酵、晒油、存放靠酱缸,出油、送油靠肩挑。
原料
黄豆、面粉,设施仅有竹匾、箩、缸、木榨床等简单工具。生产工艺以自然晒制为主,春准备,夏造酱,秋翻晒,冬成酱;酱成后存放一年为陈酱后再进行压榨出酱油。因陈酱醅要用布袋套装,上木制榨机榨,所以头遍榨叫套油,第二遍榨叫双套油,第三遍榨叫双双套油。
工艺程序
选料浸泡(一昼夜)→蒸煮→制豆曲(七天)→酱醅发酵(经三个伏天)→陈放一年压榨→成油晒露(六——八个月),生产周期长达两年之久。春天投料,至冬收获。几百只缸整齐排成长长数列,形成了“晒油街”,故生产的酱油称为“晒街油”。当时工人长期住在园坊,劳动强度极大,每天搬运酱醅和压榨石块条上万斤。由于选料精,选用低油脂,高蛋白质小颗粒黄豆和工人长期日夜照看,突出传统酿造工艺中的“日晒”工序,终于生产出质地厚、鲜味好、色泽红、香味足、久储不变的特色“晒街油”和之后的“晒街卫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