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下打莲湘是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上海的打莲湘则是起源于苏北,目前依旧流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演形式,一起和本地屋的小编看看具体的介绍吧!
廊下打莲湘
起源
金打莲湘,早期以舞娱神,后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一般用在年节庙会活动上。主要流传于干巷、吕巷、朱泾等乡。尤以廊下乡中联、中丰村为甚。,山打莲湘基本上由苏北传入,其时,一些苏北船民迁移到金山定居,同时带进了打莲湘。建国初期,部分乡村的打莲湘由浙江传入,如廊下中联。
动作形式
打莲湘的动作轻快、明朗、节奏感强,要求表演者动作正确、熟练,廊下中联、中丰村的莲湘动作有十几套,每八拍八个动作为一套,主要有交齐、起步、转棒、敲肩、敲地、打地、对打、转身等基本动作。表演时演员一只手握棒,一只手不停地转动棒梢,敲肩、打地、转棒、踢棒,使棒发出滴滴的响声。
其他介绍
早期打莲湘没有音乐和锣鼓伴奏,只是领队用吹哨子为口令来变换套数和队形。建国后,随着老区新文艺的传入,廊下中丰村的打莲湘采用了东北的《拥军小调》作为伴奏乐曲,演员在哨子声或音乐声的伴奏下,动作整齐,节奏统一,犹如一组带道具的健美操。
莲湘棒是打莲湘的主要道具,用普通的竹竿制作,长度为一公尺左右,在竹竿上分别刻上几个大小相同的圆孔,再串上铜钱以便在跳的时候发出响声。棒的二头系上红绿绸带或绣球。
打莲湘最早演出人数为8人,后逐步发展到12人或20人,多数为妇女青年,少数也由男性参加(男女各半)。开始是穿随身衣服,逐步发展到大花对襟衣,腹前围上小围兜,别具一格,乡土气息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