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都市上海,流传着一种声音清脆悦耳的月浦锣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项技艺的前世今生吧,一起来看看~
月浦锣鼓
月浦,素有“锣鼓之乡”之称。月浦传统的“八仙对鼓”,起源于清朝中期,现在的月浦锣鼓,是融合了北方威风锣鼓、山西太原锣鼓、四川闹年锣鼓、浙东锣鼓的海派锣鼓。
1997年,月浦镇举办第一届锣鼓年会;2005年月浦镇建造了全国第一家乡镇级鼓博览馆——“月浦百鼓陈列馆”;2007年至今,月浦民间艺术团先后出访荷兰、比利时、德国,将月浦锣鼓文化传播至全球各地。
锣鼓文化为月浦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月浦锣鼓,被列为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月浦镇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月浦镇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2008年,月浦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清朝中期,月浦当地的经商小贩们就挑着货担行乡串巷,一边吆喝,一边敲击着手中的小鼓,发出响亮的声音, 吸引顾客出门购物。
据传,这些商贩们敲击的小鼓类似于江苏南部的“花香鼓”,鼓面直径在25公分左右,厚度约3.5公分,单面蒙皮,音量较小,但音色清 脆,很有特点。 以后,当地的汉族民间艺人将货郎小鼓作为乐器在江南丝竹中演奏,但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
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参加庙会,灯会等庆典活动,当地的鼓手们将货郎小鼓的形制扩大到直径33公分,厚度为7.7公分,两面均蒙皮,还做了鼓架,这样,大大增加了音量,音色也较为浑厚,更适合于室外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