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拉伊是交际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藏族著名的说唱形式。下面和小编来看看具体的内容吧!
康巴拉伊
康巴拉伊源自藏族古老的口头传统文学,是藏族传统韵文体说唱形式,由12部分组成,在康巴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是藏族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重要形式。藏族青年从相识、相爱到最后终成眷属或分手的整个恋爱过程,都可以通过它来表现。
“康巴拉伊”是治多县境内藏族男女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诗化的交际语言,发源于六世纪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赞时期。
2008年6月7日,青海省治多县申报的“康巴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现形式
康巴拉伊分为祭歌、颂歌、引歌、启歌、竞歌、谜语歌、汇歌、恋歌、别离歌、贬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十二卷,每卷由一万首诗歌组成。
传承意义
其内容纷繁,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为藏族民间诗歌的集大成,对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传承现状
目前,能够演唱全篇的艺人已很少,治多县政府已抢救收集整理《康巴拉伊》2400余首,但由于《康巴拉伊》内容浩繁,以口头传承为主,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治多县政府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获得“康巴拉伊”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但是,治多县康巴拉伊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康巴拉伊流传的核心区域,其传承与传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前期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扎实有效、成果显著;康巴拉伊文化事业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已经具备了命名“中国康巴拉伊文化之乡”的条件,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