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起源较“花儿”、“叙事歌”为早,成熟于清代,兴盛于现代。其演唱题材广泛,经过历代的流传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地处黄土高原渐入青藏高原的过渡变化地带。青海民歌的产生和流变就基于这样的特殊自然环境和特殊人文环境。青海历史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地区文化差异与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都明显地体现在青海民歌的特征上。青海省东部地区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汉藏等多民族文化交流最为活跃、文化历史遗存最多的地区。
因受地理和历史演变的影响,这里的汉族民间小调蕴藏丰硕、色彩多样,并以其特有的高原风格在我国民间歌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青海汉族小调是汉族民歌中数量较多的歌种,它流传最广,形式规整,词曲相对固定,表现手法多样,旋律曲折,表情细腻,多在群众休闲、娱乐和集庆的场合中演唱,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多为分节歌形式,歌词以五字句、七字句为主,其他各种句式也都有所见,又以四句为一段的居多,而多到几十句为一段的往往和各种历史故事或人物,以及各种题材的叙事歌有关。叙事歌中的故事和人物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有的寓情于事,有的寓情于物,有的寓情于传说人物,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叙事性小调的歌词还常以数字为序,如“四季、五更、十唱、十二个月”等。
青海汉族小调的节拍规整,节奏鲜明,节奏形态丰富多样,变化之中又有统一,对比中又有均衡。青海汉族小调的旋法变化较多样,旋律线迂回曲折,流畅而柔美。小调的曲式结构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对应性的上下句结构;二是起承转合性的四句式结构。另外青海汉族小调的乐段因歌词句数的多少而显现出各种形态,但不论何种形态,都具有完整和独立存在的特点,具有较明显的群体自娱性质,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青海汉族小调演唱的题材广泛,凡社会生活、士农工商职业活动、民俗风情、颂古论今、故事传说、妇女苦难等均为青海汉族小调咏唱材料。青海汉族小调演唱一般不受限制,在庄院中、长辈前、各种节日、喜庆场合均可自由演唱。演唱青海汉族小调一般由三弦、竹笛、板胡(或中胡、四胡、二胡)、碰铃伴奏。由于青海汉族小调曲目丰富,适应性强,常为青海曲艺“青海越弦”和青海地方戏剧“青海平弦戏”作为杂腔吸收应用,以丰富其联曲体唱腔。青海汉族小调的演唱一般有独唱、齐唱和男女问答式的对唱形式。
青海汉族小调的风格和旋律都带有地区文化的鲜明差别,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高原风格。在漫长的岁月推移中,青海汉族小调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民间曲调,经过流传、演唱有了较多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茉莉花》、《水仙花》等,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青海汉族小调的内容,成为音乐工作者、社会学家、民俗学者创作研究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青海汉族小调对研究当地历史、民族、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地方志等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学术价值。尤其对中原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融汇;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观、价值观、民俗民风的演化;尤其对音乐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对当代精神文明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