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或有喜庆之事,蒙古族牧民便忙碌地炸羊油馓子。羊油馓子炸成后,就同其它食品一同摆到桌子上,供人们享用。
羊油馓子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羊油馓子为长条形,一层一层地垒到桌子上,足有一尺高。浅黄色的羊油馓子上放着几颗红枣,显得格外吉祥。无论纵看或横看,都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线条美。制作羊油馓子的原料,有白面、素油、糖、白帆。往一定量的白面中,放上适量的白帆、素油和糖,用水和起来。面和的不能硬,也不能软。让它饧上一会儿,就可以制作了。
制作时,应根据馓子的大小,把饧好的面揪成小面剂,放到面案上搓成细长条,对折几次,很快放到滚热的羊油锅里炸熟。羊油馓子晾凉后,表面裹着一层洁白的羊油,看上去黄、白相间,很有特色。吃的时候,把羊油馓子掰碎,泡在奶茶中。羊油馓子吃在嘴里,酥脆甜香,别具风味。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也早已遗失,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时令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