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的特殊日子,在乡间,老百姓都要请上一个鼓乐班子。这个习俗延续到现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丹东鼓乐
鼓乐在丹东地区流传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安东县志·婚礼》、《凤城县志·丧葬》、《凤城县志·岁事》等丹东早年的各县县志中,均有记载。丹东鼓乐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鼓吹乐”,器乐名目繁多,曲牌更是丰富多样,是一种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多年来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现今能够传承丹东鼓乐技艺的老艺人已经寥寥无几,如不加紧搜集、整理和研究,丹东鼓乐艺术将面临失传的危机。这已引起丹东市文化部门的极大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地方文化专家也对丹东鼓乐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主要成果已收录在<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书中。更可喜的是,丹东鼓乐已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陈出新
丹东鼓乐所使用的吹管乐器一般有:唢呐、管子、笙、笛等;打击乐则名目繁多,形制各异,有鼓、锣、钹、木鱼、梆子、碰钟等。另外,也有的鼓乐班还加用了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如二胡、三弦等。依其使用乐器的特点可分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乐演奏形式——“唢呐乐”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鼓乐演奏形式——“笙管乐”两大类。
传统的鼓乐班,用的都是唢呐、笙管一类的传统乐器。出于与时俱进、并满足市场需求考虑,唐海峰在丹东鼓乐的演出中加入了音响,以及萨克斯、电子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但他强调,这些“新鲜元素”只是在演出时起辅助作用,吹奏时仍要以传统乐器为主,这样才不会失掉丹东鼓乐的本色。
立足于自身特色,紧跟时代的步伐加以改良,加上有关部门的整理与保护,目前,根植于民间土壤的丹东鼓乐,仍然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各类民间舞台上继续表演,放射出艺术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