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渔樵耕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也是地方的特色文化表演活动,它的盛行更是十分的悠久,历史的传承更是较为丰富,它的盛行更是深得地方群众的青睐和欢迎,且这样的舞蹈更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艺术,欣赏的价值和艺术更是十分的丰富,深得群众的推崇,下面就由本地屋的小编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铜鼓渔樵耕读的特色之处吧!
铜鼓渔樵耕读
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
渊源
铜鼓灯彩表演素来有之,特别在民国及共和国建国初期为甚,40年代末—50年代来县内群众舞蹈复苏发展、灯彩表演得到恢复;80年代—90年代初,群众舞蹈复兴;1981年春节,全县灯彩汇演、参演的城乡灯彩队多达百余。
内容
“渔樵耕读”一般在正月里表演。7个人分别扮成“骑牛者”“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与丑角、旦角,后两者为主角,他们采取一问一答,连歌带舞的形式表演,主要动作有“左右交叉步”、“抄扇十字步”、“横步小跳交叉”、“搭肩半蹲步”,其他角色均有规定动作,“骑牛步”、“拐子步”、“禾秆花”、“犁田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