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箍俚龙是吉安市青原区的一个民间灯彩,起源于元朝年间,有着百年的历史,表演形式很有特色,表演当天热闹非凡,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民间灯彩吧!
青原箍俚龙
箍俚龙是流传在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的民间灯彩,始于元代,至今600余年。因其灯体是由1000多只篾箍连缀而成的,故而得名。
表演形式
箍俚龙为九节,无彩珠。其表演一般是“双龙并进”,即两条龙同时表演。各为九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整个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表演行进、穿花、绕柱时形似巨蟒,威武雄壮。表演盘王花节时,龙头居中,龙身至龙尾盘结成一个大螺旋体,尤如蛇之歇息,只见龙身颤动,而不见表演者,每每到此,观众拍手叫绝,气氛达到高潮。
主要内容
箍俚龙表演内容主要有: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龙摆尾、绕柱、盘王等八个花节。
1、巡场
双龙上场,沿场地巡游跑动,期间两条龙可各作圆形、双半圆形、“S”形,或两条龙同时作双龙出水、大回环等队形调度。
2、咬尾
整条龙跑动成圆圈后,龙头高举,左脚向前一步,龙头由上而下,并向左向后做圆弧运动,左脚撤回,身体稍后仰,将龙头后送,与稍向前迎的龙尾一碰,龙头继续向上向前作圆弧运动,回至初始位置。该动作既是模拟龙舔尾,又是转换花节之信号,表演中多次出现。
3、单穿花
分为左穿花、右穿花两种。做法为:龙头回身,倒把(将龙头向一侧低垂成侧平举),向左(或向右)跑小圆圈,从第一龙身和第二龙身之间穿过,回到原位。龙头穿过后,第一节龙身要随着龙头做一个倒把、转身动作,使龙体顺过来。
4、双穿花
也可分左、右两种。做法为:整条龙散开成一字队形,龙头做单穿花动作,龙尾为首,龙身依次相随,与龙头并排从第一、三节龙身中穿过,第一、三节龙身当龙头、最后一节龙身过去后,各做一个倒把、转身动作,将龙体理顺。
5、摆字
利用整条龙的躯体,摆成字形。从前多摆“天下太平”之类的吉祥语句;上世纪五十年代,增加了摆“东方巨龙”等字的摆字表演。进行摆字表演时,每次摆一个字,每个字由一条龙完成,摆成一个字后保留片刻,散开队形接着摆出另一个字,直到一组字依次摆完。
6、龙摆尾
与“滚龙”动作类似,只是滚动速度轻缓,而各节龙头、龙身、龙尾等,依次做左、右倒把动作,并且快速跑动,造成巨龙左右扭动,飞速前行的样子。
7、绕柱
一般于有大柱子的室内表演,如祠堂等。由龙头带领,绕柱子呈“8”字形绕行。是盘王花节的变形。
8、盘王
即“盘龙柱”,为最后一个花节。龙头高举,居中而立。其余绕龙头盘旋,依次下降高度,将整条龙盘结成立体螺旋状尤如蛇之歇息。其时,只见龙身颤动,而不见表演者,每每表演到此,观众拍手叫绝,爆竹便会从四面八方抛来,气氛达到高潮。
基本特征
1、制作技艺独具匠心
箍俚龙造型雄浑博大,总长达24米以上,龙头至龙尾不分节,连成一体。龙头装点得豪华精致,角竖而坚,眼珠如拳,舌大似扇,髯口两侧分贴着“国泰民安”等吉祥语。龙体背背饰有龙筋。龙身至龙尾叠叠贴上红、黄相间的鳞片,数以万计。制作一条箍俚龙需直径55厘米伯篾箍1000多个,彩纸近200张。如此一个庞然大物,做工却丝毫不马虎。
2、表演风格轻缓细密
因箍俚龙灯体重而大,且紧密相连,表演者需脚踩小碎步,手微颤动,身体弯曲,在龙头的调度下,配合默契,方能显出灵活轻柔;又因龙体是由一个个篾箍连缀而成,给龙灯的穿、行、绕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所以无论表演哪个花节都能连贯自如,环环紧扣。
3、表演过程注重造型美
箍俚龙的表演过程大体分巡场、唆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表演行进、穿花、绕柱时形似巨蟒,威武雄壮;摆字“东方巨龙”在你不经意间由队形变换而成,蔚为壮观;表演盘王花节时,龙头居中,龙身至龙尾盘结成一个大螺旋体,尤如蛇之歇息,只见龙身颤动,而不见表演者,每每表演到此,观众拍手叫绝,爆竹便会从四面八方抛来,气氛达到高潮。
4、伴奏音乐极具地方特色
箍俚龙的音乐伴奏,以民间打击乐和唢呐为主,主要采用吉安民间常用曲牌,如《四孟子》、《千秋柱》、新老法入松等,亲切悠扬而热烈,一个花节一种曲牌。音乐上巧妙运用“缠”和“清”的表现手法,一会儿如歌如诉,一会儿高昂热烈,别具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