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茶篮灯是流传于赣南客家的民间戏种,也是为庆祝茶叶丰收和企盼来年茶叶好收成的茶文化表演形式,它的形式更是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的内涵更是展现的十分的浓郁,文化的演绎形式更是十分的精彩和丰富,场景更是十分的热闹,下面就由本地屋的小编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于都茶篮灯的特色所在吧!
于都茶篮灯
因其演唱时舞者口唱“茶歌”、肩挑或者手提茶篮而得名,俗又称揩茶篓、搬灯子或搬茶灯。“茶篮灯”起初流传于赣南客家地区,但随着茶篮灯文化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到明清时期,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便有“茶篮灯”会
形式
“茶篮灯”的出现与发展很快被客家人所接受,逢年过节或茶山开市时尤其受到欢迎。随后,在茶篮灯的基础上,客家艺人根据上山、进坑、过桥的动作,结合茶山劳动的情节,配以锄头、茶篮、手巾为道具,并配以笛子、勾筒(基本类同二胡)、锣鼓等伴奏形式,遂形成了如今富有于都山区特点的民间灯彩歌舞。
盛行
茶篮灯”队最后离场也是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手举茶篮、肩挑茶篓笑语盈盈地与东家告别。凡“茶篮灯”演出队伍所到之处,便是一片锣鼓齐鸣、鞭炮齐响、歌舞并起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