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端木偶戏是赣州市信丰县的一个传统戏剧,表演形式很有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内容也是很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戏剧吧!
手端木偶戏
手端木偶戏又称端戏子,是一种江西省的传统戏剧。顾名思义就是用手端着木偶表演的戏。一个如轿般的围幔,前面开个“窗口”就是舞台,艺人坐在凳上,用脚操作乐器,用手端着木偶作动作,用嘴唱、念、吹,“戏”就演成了。从导演到龙套,总共只有一人,这就是“端戏子”的优点和精髓。
特点
传说“端戏子”最早是湖南人根据汉调演变而来,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这种表演形式带到了信丰,且有较大的发展。古代劳动人民文化生活贫乏,唯一的娱乐享受就是看戏。但演戏开销大,寻常百姓请不起。于是“端戏子”便成了广受欢迎的大众化艺术,名副其实的“单人剧团”。对丰富社会底层的文化生活起到重大作用。
表演方式
手端木偶戏的特点就是用手端着木偶表演,俗称“端戏子”、“蚊帐戏”,和采茶戏一样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昔日,在广大农村,百姓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唯一的“奢侈”享受就是看戏。
但演戏花费人力物力太多,收费较高,寻常百姓家一般请不起,于是由一个人就能演出的手端木偶戏便应运而生。手端木偶戏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 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具体的设备有:戏箱一只、戏架子一个。戏架的上方是长轿形“戏棚”,下方是四方帐幔,戏架子中段是“舞台”,“舞台”的背影是块雕花板,演唱者就是坐在雕花板后操纵木偶和配唱。
戏箱上扎有铜锣、小鼓、大钹等乐器,演奏者主要是用脚来操纵它们,而双手则要腾出来操纵两个甚至多个木偶的表演。木偶利用锯、斧、柴刀、雕刻刀、绸布、针线、油漆、油彩、木料等材料雕刻而成,造型高约7寸,头部如鸡蛋大小,身子用布制成如手掌大小,以便端在手上操纵。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都在有机地配合工作,精力高度集中,声调要根据剧情需要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地配唱,是个非常辛苦的表演形式,一场下来往往口干舌燥,大汗淋漓。
艺术价值
手端木偶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其中《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比重较大,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由于贴近生活,颇受百姓欢迎。但这类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主要是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现今,在信丰,仍能演唱的剧目有100多个。
“端戏子”演绎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文化,在文学方面取材古典名著,语言精炼生动,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对传统文学传承起了很大作用。在语言学方面,以北方话结合客家语言的语调,升降幅度大,抑扬顿挫,各种语音都能模仿,表现极为丰富。表演由一人说学斗唱,手操作木偶,脚操作锣鼓、钹等,要求全身处处协调,身心并用,集文学功、口技、唱功为一体,其艺术水准非一般艺术能比得了。在农耕时代有着辉煌的历史地位,起了很好的传统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