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是张家界桑植县的一个特色民间歌谣,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旋律优美,曲调丰富,有着丰富的演唱形式,节奏明快,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民间歌谣吧!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曲体结构
桑植民歌曲体有半句体、一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以及穿歌等形式;“重复”、“联缀”手法是其惯用旋律创作技法,也有独创的技巧,如“压紧”即节奏的紧缩;“扯长”就是节奏的延伸;“逗把”就是在某一既定的民歌乐句中间插入新的因素;“栽把”就是在某一既定乐句或乐段之前或之后加上新的旋律,形成旋律的扩充;“浮起来”就是旋律向上作音程移位;“沉下去”就是旋律向下作音程移位。此外,还有“留头去尾”、“去头留尾”、“变花样”、“挖肝去肺”等手法,并且旋律多用波音、倚音、下滑音等来装饰。
音调歌词
在音阶调式方面,桑植民歌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阶,如“四声羽调式”、“四声徵调式”以及带偏音“4”(清角)或“7”(变宫)的音阶等。
在歌词方面,桑植民歌常用比喻、比兴等文学修辞手法,并有大量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衬词、衬字、儿化音来点缀,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
演唱方式
桑植民歌的演唱,以桑植方言为主,重卷舌音。其唱腔具有原始的粗野性,这是桑植人民在长期闭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个性。演唱多用收腔、甩腔、抖腔等润腔形式,使得桑植民歌在刻画音乐形象、揭示歌者内心世界、传递人物思想情感、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魅力,并使得桑植民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