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跳香是湘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是苗族人隆重的节庆活动,是为了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举办的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也是很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民俗活动吧!
苗族跳香
跳香舞是湘西苗族人居住区,盛行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跳香舞”流行于湘西泸溪、古丈、花垣、凤凰、吉首等县市的苗族人聚居地区,是苗族人最隆重的节庆活动。
“跳香舞”又称“吃斋粑粑舞”,是苗族人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并答谢和祭祀“五谷神”的一种民俗活动。它流传已久,影响深远,艺术性较强,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合了苗族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无论在音乐形象的创作上,还是表演或表情达意的方式上,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它是湘西苗族人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审美观点的直接反应。
表演形式
“跳香舞”主要由苗巫师领舞,苗巫师左手拿绺巾,右手持刀或牛角,身穿红袍,头戴司额或五佛冠,后面跟着四个小伙子。小伙子身穿白色苗族服装,下身穿短大裤脚的兰色裤子,脚穿绣花布草鞋,手拿四竹棍。竹棍两头缠有红色绸子,中间包绿绸子,跟着领舞者起舞。笔者于一九九九年到湘西泸溪县良家潭一带收集民歌,发现这里的苗族人在农历十月初一都举行隆重的“跳香”活动,这天,跳香巫师边跳边唱,每唱完四句时,年过半百以上的若干老人就随后应合唱“喜乐怀”三字,气韵生动,场面极为热烈,一天唱到晚,没完没了。
主要内容
“跳香舞”共有八场法事,分别为:第一场,铺坛请神。苗族人用十五张方桌垒成祭台,以祭台为中心,四周放着三十六个稻草把子,巫师身披道袍,从方桌底下钻出,此时牛角吹响,然后巫师手执司刀绺旗,脚踏檀板铜铃,开坛请神,边唱边舞。
第二场,接神祭神。到此阶段,锣鼓唢呐齐鸣,炮竹喧天,从稻草堆里钻出三十六个人,他们光着身子,赤着脚,跟着巫师手足并舞,围着祭坛旋转。第三场,金童、玉女下凡。随后,金童、玉女从祭台顶端飘落而下,众人狂欢,万人喝彩,整个场面热烈。第四场,喝香米酒、吃香豆腐、吃斋粑粑。人们狂欢跳舞后,无论是过路的人,还是跳舞参与者,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拿起竹筒舀酒、用竹签从油锅里签出香豆腐来下酒。第五场,开坛寄口。此时,巫师随着锣鼓鼓点穿花,向四方抛撒黄灿灿的小谷,寄托人们对来年美好的愿望。巫师撒完小谷后,唢呐响起,十二位姑娘登场,边舞边唱。第六场,请神下位。
众人供奉神灵,请神灵在“神椅”上坐下,此时巫师画符咒,锣鼓奏响,未婚青年男女出来狂舞。第七场,传五谷。传五谷就是众人祭奉“五谷神”,他们在表演时把平时生产劳动的动作与苗族舞蹈动作相互揉合,分别跳出“烧地”、“撒种”、“修地”、“除草”、“播种”等形式,动作狙犷、刚健。第八场,旋场。旋场是“跳香舞”表演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综合了苗族民间武术与地方戏中舞袖的舞蹈风格,把舞蹈的形式变得多样化了。旋场中的群舞与独舞都需要不停的旋律,脚踩枯饼,把枯饼旋穿才能结束,有时旋转可达几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