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干嗑是张家口市康保县的一个民间文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悠久,经过时代传承保留至今,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民间文化吧!
康保干嗑
干嗑,即“康保干嗑”,是一种民间文学。东北地区“干嗑”意指单一的意思,例如喝酒没有下酒菜,就是干嗑。
主要内容
康保干嗑是河北省坝上地区(俗称坝上草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文学。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晋、陕、冀、鲁等地的大批移民北迁,移民从口里到口外很自然地把内地的道情、民歌、社火、秧歌、打坐腔等艺术带到坝上康保,与蒙古民歌、好来宝、蒙古长调等相融合,为康保干嗑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经民间艺人二度加工,在模仿蒙古长调、好来宝、打坐腔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集化妆、说唱、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历史发展
康保干嗑产生的确切年代,无文字记载。据民间老艺人讲:大约在光绪十六年,当地民间就有了业余性质的二人台戏班子,距今约有140余年的历史。当时这一带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人们只能在场光地净、大雪掩门、消闲无事时,在农历正月间来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人们围坐在热炕头上,野曲无腔,即兴说唱,自娱自乐,慢慢的就形成了“坐腔”说唱。经过长期实践,康保干嗑逐步成熟起来,由“坐腔”形式发展为表演。
价值意义
“康保干嗑”既有群体世代相传的特点,又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研究蒙汉文化交融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