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是唐山市乐亭县的一个传统艺术曲种,有着百年的历史,也有着特色的唱腔,有着很丰富的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曲种吧!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民间鼓曲艺术的一大曲种,源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等地的乡间,至今有二百年的历史。唐山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西与天津为邻,东连滨海名城秦皇岛,是首都北京的东大门,有京哈、京秦铁路与京哈高速公路纵贯市区,自古就是华北与东北的咽喉。在京津地区业内人士将乐亭大鼓称为“唐山大鼓”!可见唐山是乐亭大鼓发展成型的重要基地,在东北、华北和京津地颇有影响。
特点
乐亭大鼓是在老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冀东地区的民间小曲清平歌和悠悠调以及戏曲艺术声腔,同时将说唱鼓书的音乐和表演加以规范,以铁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用冀东一代的乡音演唱,创造的具有冀东特色的鼓书艺术。
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还吸收了评剧和皮影的唱腔。通过板式的快慢变化、旋律的高低移位,拖腔的伸延与紧缩、语音声调的装饰运用以及调式与调性的交替转换等艺术手段来发展基本曲调,从而派生出若干板式的唱腔。如:四大口、八大句、四平调、流水板、昆曲尾子、慢板、二六板、散板、大悲调、怯口、学舌等板式。
乐亭大鼓在冀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之一,唱词繁多,唱腔音乐旋律优美、韵味独特、表现力强,较强的地域性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唐山优秀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研究唐山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价值意义
乐亭大鼓的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来,唐山市政府对乐亭大鼓技术保护和传承给予高度重视,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技艺传承人带徒传艺,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宣传这项技艺,让更多人认识、喜爱和掌握这项艺术,使之精益求精、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