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鼓会是廊坊霸州市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形式也是很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气势磅礴,场面很是壮观,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民俗活动吧!
挎鼓会
挎鼓会又名“雷音会”、“驾前鼓会”,据传是由汉武帝“捋鼓舞赏劳军”演变而来,系宫变舞蹈。三、四百年前由高桥传到胜芳,渐渐演变成一道别具特色的花会,其独特风格亦属罕见,所用大鼓系整张牛皮做成,敲响后声若雷吼,表演者边击边舞,节奏铿锵,宏烈壮观。
胜芳花会供奉的是“火神爷”, 挎鼓会是火神爷的耳朵,所以胜芳花会摆会的时候,挎鼓会必须位列前面,并且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挎鼓不出会,摆会不能摆”,这种约定一直延续至今。过去胜芳火神爷祭日的时候,每天早晨都必须由挎鼓会先去请火神爷,才能开始一天的祭拜。胜芳挎鼓以其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独树一帜。
特点
据传古时出会,由两面杏黄三角旗先导,锦旗上绣有“博光闪照遮日月,鼓声隆隆震乾坤”14个黑绒大字,锦旗后面是42人背挎大鼓组成一字队形,鼓径约三尺,挎鼓人右手握槌,单手击鼓,边走边打,并配有24人打着铙钹为之伴奏,24个持钹青年不断变换各种不同队形和舞姿,鼓则在四周围场伴奏,声响可传至五里开外,其场面甚为壮观,乾隆皇帝南巡取道胜芳观看此会,极为欣赏,封赠演员长袍马卦,鼓佩黄袢,因此称为“黄封大会”。
价值意义
胜芳挎鼓为大鼓单独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鼓大、打法独特并有固定的与之适应的表演套路,因此演奏起来节奏强烈,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铿锵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胜芳挎鼓历经数百年仍然保持了这个特色,现又加入了少量的伴奏器乐,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演变的轨迹清晰明了,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