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正里小曲是邯郸市永年区的一个传统舞蹈,起源于明朝年间,有着丰富的艺术形式,表演内容也是很丰富,一直流传至今,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舞蹈吧!
永年正里小曲
永年小曲是流传在河北邯郸市北部永年县的一种传统舞蹈,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最早在永年县北正里、南正里一带盛行,故俗称“正里小曲”。新中国成立后,它流传到外地,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们始将其称为“永年小曲”。
历史起源
永年正里小曲始兴于明代初期和中期,主要流传于永年东北部的南北正里,以及前后朱庄、正西、曲陌、歧辛寨一带,是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真实反映他们感情和生存状态的一种朴素民间歌舞形式。
特点
永年正里小曲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融民歌小调、舞蹈于一体,并蕴含着很多原始戏曲的元素,基本曲目有一百多出,常演的六十多出,有人物,有情节,既叙事又抒情,结构严谨,表演细腻。小曲演、唱分开,前台表演,后台伴唱和伴奏,伴奏无弦乐,采用竹瓦敲击伴奏,由特制的小云锣指挥。表演者多为一生一旦,也有双旦角和多旦角的剧目,传统上没有女性演员,皆为男扮。
永年正里小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朴素自然,唱词文本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十分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整理改编的永年正里小曲《四辈和玉妹》曾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红极一时。
价值意义
永年正里小曲包含着劳动群众质朴的情怀和对美好的追求。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吸收揉和了当地众多的其它艺术样式,所以它的艺术基因里蕴藏了大量的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信息。尤为特别的是,它的演艺方式明显地含有中国戏曲“歌舞演故事”的显著要素,是研究中国戏曲形成发展的重要依据。对永年正里小曲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当代歌舞艺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