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下昉是厦门市翔安区的一个传统民间习俗,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时代的变迁传承至今,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民间习俗吧!
廿九下昉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土话叫“廿九下昉”。翔安人形容和描绘生活过得滋润就说“日日正月初一,顿顿廿九下昉”,可见翔安人何等期盼这一夜。
为了这天这夜,人们从十二月初二就开始扦囤,扫除椽檩房瓦墙壁的蛛丝尘埃,擦拭整理家具杂物;备办年货、添置家具,缝制新衣;家家户户还要蒸糕炸枣,蒸的是发糕,祈盼来年“发”家致富,炸的是大圆枣,祈求家庭大团圆。
主要内容
二九下昉最忙碌的还是妇女,她们天蒙蒙亮就起床漱洗梳妆,准备供奉天公。敬完天公,又祭土地公,接着就是炖肉、“炸料”、炒菜祀敬祖宗。下午还要祭敬牲畜栏的“厩公厩婆”,傍晚还要敬孝“门口祖”……把阴界的各路神仙、先祖、鬼魅一一祭敬个遍。还要“捞”一碗白米饭垒得又高又尖,在上面插一束红纸糊制的春花,意为有余粮过年。这碗饭要一直保留到来年正月初四“接神”时,掺入煮油饭,敬奉土地公。有的还要用心选购小巧玲珑的菠萝来摆设,表示兴旺的到来。
最隆重的要算晚餐时一家老小“围炉”吃年夜饭,表示家庭和睦团聚。平日里兄弟妯娌之间有什么磕碰,吃了这饭就不记仇,所以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廿九暝,吃顿饭”,远近外出工作的人都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如果家庭成员外出无法回来聚餐,也应在桌子上摆一套餐具。即使家里养的狗,也要给块肉吃,俗语说:“廿九下昉,做狗也要吃一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