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是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特色歌谣,有着很丰富的分类,表演形式也是很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朗朗上口,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特色歌谣吧!
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又称读册歌,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复杂又具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历史渊源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主要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的。唐代闽地的民间童谣《月光光》与如今闽南各地流传的同名童谣虽然文字上存在差异,但主题和结构都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在唐代已经出现。
明朝中后期以后,闽南童谣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传播区域扩展到了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并在这些区域扎根生芽,与当地文化相互促进而创造出很多新的童谣。
主要分类
从内容上,闽南童谣大致可分为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民俗、趣味等类。从表演形式上,闽南童谣又可分为念谣、唱谣、戏谣、舞谣等种类。
艺术手法
闽南童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并利用各种修辞手段,运用闽南话语音的丰富性和韵部的多样性所造成的音乐美与节奏美来表现事物,提高表现内容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与魅力。如《木虱要嫁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支草一点露》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囝仔尻川三斗火》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收澜歌》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人插花》采取对比的修辞手法;《爱哭神》采取反复的修辞手法等等。
价值意义
闽南童谣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与路径,传承和保护创新发展闽南童谣在孩童的基本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上一篇:厦门疍民习俗
下一篇:汀溪珠光青瓷烧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