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是泉州市鲤城区的一个民间艺术,雕刻技艺也是很精致复杂,造型也是栩栩如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民间艺术吧!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泉州木偶头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木偶头雕刻源自传统的木偶神像雕刻。江加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敏锐观察和认真研究,总结出一个偶雕规律,他认为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及表情的喜、怒、哀、乐都会在眼、耳、口、鼻、眉“五形”和眉骨、颧骨、下颏骨“三骨”上引起复杂的变化。按照剧情和人物性格对面部骨骼和肌肉结构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形,就能把不会动的木偶头变成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
历史渊源
木偶,古称傀儡,起源于远古用作殉葬的“俑”。据《旧唐书》《后汉书》 等古籍记载,汉代这种“刻木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已形成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 木偶头是木偶艺术角色的头部造型。泉州木偶头雕刻源自木偶神像雕刻,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品。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府志》之“风俗”记载:“ 吾泉素称民淳讼简,昔人至以佛国为之号”,各式宫、观、寺庙的木偶神像雕刻应运而生。学界普遍认为“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傀儡头自然是傀儡戏的主要构成部分,而木偶头雕刻是由雕刻神像的作坊兼营的。泉州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无名氏木偶头雕刻能手,早期的雕刻作坊有清代的“西来意"和“周冕号”,江加走是20世纪中叶一位裕后光前的雕刻艺术大师。
人物介绍
江加走(1871—1954), 泉州北郊花园头村人,父亲江金榜是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民间艺人,江加走为第二代传入,11岁时师承其父学艺,终生从事木偶头雕刻,以70多年的精心钻研,把父亲传授的五十多种木偶头像和一种“平髻”梳头方式,发展和创作出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都有称谓,新编梳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
文化特征
泉州的木偶头(傀儡头)雕刻来自木偶神像雕刻,历史悠久;江加走一生最大的贡献正是师承、发展了泉州傀儡头的优秀传统技艺,他虚心吸取了前辈和同辈的木偶头雕刻家的丰富创作经验,深入民间生活,观察各种人物和寺庙佛像特征,善于形象的概括、创新,在继承传统创作模式的基础上,锐意求新,创造出众多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他所雕刻的木偶头像形神兼备,宛然如生,心理刻画细腻,想象力较为丰富,形象丰富多彩,性格明朗,看后耐人寻味。
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态度严谨认真,刻苦钻研,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敏锐观察力和研究,总结出一个脸的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表情的喜、怒、哀、乐,都在五形三骨上发生复杂的变化,积累了朴素的对面部骨骼和肌肉结构的理解,并加以概括、夸张和变形,把不会动的“死”木偶头像变成会动的“活”木偶头,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形象逼真,刻工精制,性格突出,脸谱结构严谨,粉彩鲜明,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江加走的木偶头是雕刻和粉彩的结合,他的细微的画笔与优秀的刻工,构成了他的全部艺术生命,他的刀法之洗练,技艺之精湛,都堪称一代宗师。
制作工艺
1、木偶头的雕刻是先将大叶樟木锯劈成木偶头大小三角形,然后根据不同的人物头像特征,按比例用刻刀定点从嘴巴鼻子和眼睛一步步地刻下来,后刻耳朵,刻完五官之后进行木偶头整体修光。修光完毕将头颈部挖空以便表演套入食指。如果是五官活动的角色,就从脑后打洞接通眼位装上活眼,然后用木块塞上。木偶头原材料为大叶樟木,雕刻主要使用的刀具为直刀、斜刀、圆刀三种,直刀用于大面积的削平,斜刀用于五官的雕刻,圆刀用于脖子和活动部位的挖空。
2、打底是在刻好的木偶头白坯上裱棉纸,施以拌水胶过滤的同安黄土浆,前后大约12遍。待自然风干后,用毒鳍鱼皮进行表面的初步磨光,再用竹刀分出五形,并进行补隙修光等手续,最后用竹刀完全精细磨光,这个工序主要用于对木头毛孔的遮盖和让下一工序的粉彩中的水粉能够附着在木偶头上面。打底的材料为同安桂花土,工具为毒鳍鱼和各种大小竹刀、圆形竹刀。
3、彩绘前先进行着粉。各种不同的角色粉不同的底色,着粉差不多12遍,风干完毕之后再以彩笔用中国传统彩绘颜料画上脸谱进行敷彩,使色泽具有百年经久不褪。画好脸谱后,再用刷子蘸四川石蜡拭光,使表面光泽美观,彩绘的主要原材料为金、银、辰砂、银朱、藤黄、锌粉、佛青、墨等矿物质原料。工具为水彩笔和各号码的狼毫描笔,打蜡原料为四川石蜡。
4、如果有胡须和发髻的角色就要进行最后的一道植须、梳发髻工序。植须是把由真人头发做出的胡须栽进去木偶头的脸部,不同的角色造型对应不同的胡须造型。小旦等女性角色就要梳发髻。发髻也是使用真人头发,需要一尺二的长度。小旦有齐眉旦、双髻旦、媒婆等20多种不同年龄和社会阶层的造型,每一种造型的发髻各自不一样。发髻胡须的原料为真人头发、牦牛毛、真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