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是南平市建阳区的一个传统的手工技艺,起源于五代时期,经过时代的变迁传承至今,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营养,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手工技艺吧!
建阳建本雕版印刷
建阳雕版印刷是福建省建阳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其萌芽于五代,繁荣于两宋,延续于元、明和清初。南宋时,是全国的三大刻书中心(蜀、浙、闽)之一,刻印书籍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有“图书之府”的美誉。宋代建本图书远销世界各地。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宋代的中国对日贸易,书籍为其大宗,在日本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有最早的纲目体史书刻本,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尚存最早的《伤寒论》注解本等。
印刷特色
版式上的更新。宋建本以前的经史书都是正文与注疏分刻,不便阅读;建本将正文与注疏刻在一起,大字刻正文,下刻小字为注释,往往分两小行与正文大字平行,上下对照方便了读者。宋建本版式以半叶十行本居多,左右双边用细黑口,便于折叠和装订,看上去也更美观。有相当一部分采用“蝴蝶装”,对书页起保护作用。书页左上角增刻“书耳”,上有篇名或章节作引子便于读者查阅。上图下文、图文并茂是建本的又一大特色。建本在全国率先使用插图,尤其在明清通俗读物中大量增加插图,深受中下层读者欢迎。所形成的建本版画在明万历前后达到鼎盛,成为著名的建安派小说版画,对后期版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建本多用竹纸印刷,从字体上看,主要有两种:瘦劲者学柳、欧,秀雅挺拔;丰腴者学颜体,气势雄伟,笔势生动而不笨拙。好的字体不仅需要有好的写手,缮写要佳,还要有好的镌刻者,不致走样。刻工古劲、刀法凌厉,说明建本书坊刻工有较高文化修养而不是纯粹的工匠。他们对书法感悟力强,能把握字体的神韵,所以杨万里才有“传刻疏瘦不失真”、“字如霜雁点秋云”这样的评价。
主要内容
建本刻书内容丰富,除了经史子集丛五部俱备外,生活日用类图书尤多。特别在明代,通俗小说刊刻蔚然成风。当时刊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获利颇丰,加上小说书稿奇缺,建阳书坊编纂刊刻历史小说成为热潮。如熊大木的《全汉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后者是岳飞抗金题材的最早长篇小说,清代钱彩、金丰所著的《说岳全传》就是在熊大木小说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此后又有余邵鱼、余象斗等人编撰讲史小说,将自编自刻通俗小说推向新的高潮。余邵鱼的《列国志传》是中国最早以东周列国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对后来《封神演义》一书产生重要影响。余象斗编撰的公案小说则对后期产生的《包公案》、《施公案》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