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坠子是宿州市萧县的一个戏曲剧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悠久,表演形式也是很精致,有着很多的剧目,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戏曲剧种吧!
萧县坠子
萧县坠子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戏曲剧种。是20世纪初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说、唱、噱、做”方面有自己独特风格、特色,典调优美,长于抒情和叙事。
历史渊源
1914年萧县有了第一个坠子艺人。到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步形成了“说、唱、噱、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萧县坠子。
文化背景
萧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萃,春秋三贤皆孔门高足。萧县的《萧县书画艺术》、《鞭打芦花》、《萧县坠子》、《萧县花腔渔鼓》、《萧县剪纸艺术》等12项被批为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萧县石刻》、《萧县坠子》、《萧县花腔渔鼓》、《鞭打芦花》等10项被批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萧县石刻》、《萧县花腔渔鼓》、《鞭打芦花》还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萧县花腔渔鼓》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曲艺形式
萧县坠子为板腔体,板式、曲调包括新创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嘣等,典调优美,长于抒情和叙事。伴奏乐器为简板、坠胡。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表现形式有:单口、对口、多口和坠子戏;单口和对口。
主要特点
第一,说新唱新,是其传统,特别是1964年以来,编演了许多现代曲目,深入农村演出。第二,演出区域广,除经常在萧县城乡演出外,还在长江以北的13个省市演出。队伍大,名演员多,是其第三个特点,新中国成立时,已拥有一大批享誉苏、鲁、豫、皖的坠子艺人,如李教令、刘元芝、李元同、郭合银、马明兰、刘元真等,而陈凤英、唐桂英等,则是在“说新唱新”中成长起来的著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