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四平调是宿州市砀山县的一个传统戏剧,曲调丰富,蕴含着深受的文化底蕴,表演形式也是很精彩,有着很多受欢迎的剧目, 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戏剧吧!
砀山四平调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特点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
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传承意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