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有一些习俗文化来庆贺这美好的日子,今天本地屋的小编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送春这一民俗吧!
送春
送春是一种高淳地区的传统民俗。作为自由学唱、自我娱乐的民间文娱活动,在高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不论老少都会哼几句春歌,田头场地也常有春歌飞扬,因此,历来有"高淳人出门山歌进门戏"的说法。每当新年伊始,春回大地之际,送春人敲锣打鼓经千家万户送去春天的颂歌,送去祥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送春人是一支庞大的业余文艺队伍。遍布全县城乡各地。春节期间最活跃。送春人你来他往,春锣春鼓声此起彼落。旧社会乡间贫苦人多,串村走巷,挨门及户送春,索讨报酬以谋生计者为数不少,有"半月送春三月粮"之说。也有不少人是唱"耍春"的,他们有一定文化,有这个爱好,年纪轻,长得帅,一送春二游耍,显示自己"春才"的意思。他们也走村串巷,更喜唱"座堂春",到一地被一些富户或几户联合邀留"唱座堂",往往一唱就是几个日夜。唱的是长篇叙事曲牌,像《风筝记》、《十里亭》、《牡丹亭》、《洛阳桥》、《香丝带》、《开东坝》等。高淳送春老艺人魏建春、谷凡培年轻时唱座堂,三日三夜不"倒草"(重复)。字正腔圆,高亢清亮。
开场仪式
送春的开式很简易,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鼓一锣,一唱一和。鼓手为大在左,锣手为小在右,称鼓锤为鼓鞭,锣锤为锣片。讲究的锣片两面是喷漆龙凤图饰;鼓鞭是十三节紫竹根做成。每到一户,鼓弹十三下,锣敲九声,鼓手行腔起调,锣手接唱和应。上门是见啥唱舍,称"见之歌"。唱"见之歌"是初学唱春时必须死记硬背的必修课。它涉及"三十六大行,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上下古今,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等,唱到哪样就交待出它的根源带落。如看见老人唱"寿星灵婆",见到小孩唱"神童遇贵人";见到姑娘嫂子唱"仙女下凡";见到青壮唱"出将入相"。这也叫"欢春歌"。有了满腹春歌,才能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