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一般象征着喜悦欢庆,很多地区都流传着锣鼓习俗。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安徽池州的石台十番锣鼓。
锣鼓
锣鼓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是汉族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石台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在石台县境内属民间吹打乐,是一种利用皮鼓、铜锣、铙钹(大小两种)响板、云板、笛子、二胡、嗽叭等乐器配合演奏,节拍明快,音韵优美。
起源
新农村唐家班传下来的十番锣鼓中有一乐曲名《昭君》,该曲记录的是汉代王昭君公主出塞的故事,明吴应箕在《卷园集·序》中说:“吾邑民歌乐诵之十年如一日”,充分说明了本境民歌、乐曲之多之美。同时,十番锣鼓也广泛运用到婚丧喜事之中,至今仍是沿袭,由此可见,十番锣鼓在境内是广境内流传的十番锣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各种乐器功能,且配合紧凑,听之悦耳,时欢快、时低沉,音韵优美之极,是灯会、庙会等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名目有“一枝香”、“水莲花”、“十样景”、“望不断”、“昭君”、“大开门”、“小开门”等种类。在丁香镇柏山村的十番锣鼓中,还溶入说书内容,其内容一般都是随时代发展而编,只是音韵不变。
文化价值
十番锣鼓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民间曲艺、乐曲的代表,充分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它对于我们研究地方乐曲、文化、历史有重要价值,十番锣鼓以其优美的音韵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至今仍在不同的场合演出,极具艺术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