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调花鼓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展现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卫调花鼓!
卫调花鼓起源
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在后场小戏里,为适应任务及剧情的发展需要,灯歌又突破原有的曲式结构发展成戏曲的唱腔结构,即而又演化成流水板、慢板、紧板、大调子、五字紧、娃子、羊子、母羊子等属于板腔体的各种板式。经常上演的传统节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
特点
卫调花鼓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切分、善叙述。伴奏只用锣鼓,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乐器有大锣、花鼓、大钹、俗称“三大件”,其他尚有小钹、手锣、小镗(俗称“巴狗子”或“狗锣”),演奏人员4至6人不等。
现状
卫调花鼓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参加玩灯的大多是当地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农闲聚会,碰班演出,农忙回乡,从事生产”。活动多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进行。